“嫘祖栽桑蚕吐丝,抽丝织作绣奇特。”一蚕一丝,编织成一个陈旧且连绵至今的工业——丝绸。
关于丝绸的来历,至今议论纷纷,有宓羲来历说、神农来历说,也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嫘祖养蚕说。
开端,这精巧华贵的织物只用于祭祀,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才成为达官高贵们的宠儿,被穿在了身上。及至汉代,统治者劝民归农,奖赏农桑,丝织业快速地开展,丝绸服饰逐步遍及开来。
现实上,除了祭祀与服饰,丝绸还从前扮演过另一个人物——钱银。先秦时期《管子》一书中就有丝绸换谷物的记载,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曶鼎铭文中也有“匹马束丝”一说。后来的史料就更多了,比方武周满意元年“丝绸1匹=银币10文=铜币320文”,唐天宝年间“丝绸1匹=银币10文=铜币460文”。
正所谓“货,财也,币,帛也”。在我国古代,丝绸作为钱银的前史源源不绝,无论是朝廷发放官员俸禄,仍是战役期间开销军费,均能够正常的看到丝绸的身影。
我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在承受各个媒体采访时介绍:唐代安史之乱期间,名将封常清就曾翻开洛阳国库,将错综复杂的锦帛作为军费,散发给6万市井之徒,安排兵力防护叛军。到了宋代,丝织品更是硬通货,国库常年存有许多绢丝布疋。丝绸还曾被用于假贷。吐鲁番曾出土过一份唐代官司文件,上面记录了汉商李绍谨曾向胡商曹禄山借275匹“练”的经过。这“练”正是第一流的丝绸。
有一种喜欢,能够跨过年月的洗礼、打破地域性审美、逾越年纪的边界,丝绸便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存在。
有意思的是,尽管近代史重复刻画了西方国家对丝绸的贪婪,但更早时期的典籍却对这华美的织品颇多微词。
史料记载,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,当恺撒大帝身着丝绸袍服出现在剧院看台中心时,全场轰动了。从那一刻起,“丝绸之风”敏捷席卷古罗马,丝质服装更成为贵族争相抢购的服饰。张狂的沉迷与追捧推高了本就昂扬的丝绸价格。听说,其时12两黄金才干买到1磅(约合9两)丝绸。
其时,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警觉。比方,古罗马科学家老普林尼就感叹:“咱们每年在东方奢侈品上花费了大笔资金,一年内就有多达1亿塞斯特斯(古罗马钱银单位)从罗马帝国流出,进入到边远地方以外的东方买卖市场。”这笔开销相当于古罗马年铸造总币值的一半。为此,罗马元老院屡次命令禁穿丝绸。
这冷艳世人的创造究竟是何时传入西方的?学界比较认可的一个观念是,它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传入希腊,敏捷风行,甚至连其时的雅典娜女神像也身披一袭华美的我国丝织长袍。
不过,真实让我国丝绸名扬天下的还得是丝绸之路,更精确的说法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拓荒的西北丝绸之路。借由这条千年古道,丝绸这一东方珍品开端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、西亚甚至欧洲大陆,并成为古代欧亚大陆买卖的代表性产品。据统计,从1580年到1590年,我国每年运往印度果阿的丝货为3000担,1636年到达6000担。清朝时我国对日本和欧洲的生丝与丝织品出口规划更大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我国前史上从前发生过的一幕,在丝绸之路上又重演了。往来于欧亚大陆之间的商队,彼此之间进行买卖时,除运用黄金外,也能够用丝绸结算。此刻的丝绸俨然成为一种通用钱银。
有人从前恶作剧说,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仍是海上丝绸之路,为的不过便是绸子、瓶子和银子。其实,现实又何止如此。我国的四大创造及炼铁术等技能相同也作为来自奥秘东方古国的“特产”走向了全球,推动了国际科学技能与经济的开展进程。
据有关学者考证,我国古代造纸术大约于公元4世纪起传入现在的朝鲜和日本,公元8世纪传入中亚、北非和欧洲。而活字印刷术创造不久即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至现在的朝鲜、日本、越南等国。
文明的沟通历来都是彼此的。相同由于这条商路,印度的释教、希腊的塑像艺术等传入了我国,现在咱们了解的乐器如琵琶、锣、钹、腰鼓等,常吃的水果如葡萄、石榴、苹果、无花果等也传入了华夏内地……
往事并不如烟。现在,丝绸早已褪去了奢侈品的光环,走进寻常百姓家,但“一带一路”却穿越了时空,在今日勃发出新的光辉。当沙漠的驼队为中欧班列所替代,当海上的怒浪拍打着远洋货轮的船身,前史的车轮仍旧滚滚向前,不急不缓,一如平常。(沈 慧 来历:经济日报)回来搜狐,检查更加多